当前位置: 首 页>>宣传教育>>家长课堂>>正文

心理成长 家校共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二)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2-02-15 08:27:36 




一、科学的健康观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没有疾病和不适,就是健康”这样的传统观念一直被很多人所认同。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心理、社会、家庭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21 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一概念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心理健康,并且指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二、健康的核心——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

良好的心理功能的状态,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感、

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学习兴趣浓厚;

2.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

3.保持健康情绪和良好心境;

4.人际关系和谐;

5.保持和谐统一的人格品质;

6.社会适应正常;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心理健康的特点

1.心理健康状态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绝对的。从不健康到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健康状态具有连续性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在许多情况下,从各类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到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说,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3.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动态性

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所以,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心理健康。

4.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可逆性

心理健康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既可以从不健康转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在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自身心理保健,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当心理处于失衡状态时,如果能及时调整自我或积极主动去寻求心理帮助,可以减

轻甚至解除困扰,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

大学生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活动。首先实施这种帮助的是受过专门训练,精通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以及行为改变理论和技能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给来访者(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来访者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健全人格,保持身心健康。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并不等同于与朋友聊天,它是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按照严格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标准的操作规程,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全的过程。

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可能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人寻求心理咨询是因为情绪或行为困扰,而有些人是想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重大转变(如丧亲等),并不是有病才去咨询。人人都能从心理咨询中获益,从而使自己成为更好的问题解决者,亲朋好友的援助是非常重要也很有效的,但一个受过专业训练、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更能熟练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心理问题,他们能将焦点完全集中在来访者的需求上。友谊常是一种互助互利的人际关系,而心理咨询则是完全为来访者利益服务的。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决定了心理咨询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一次指导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咨询师或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与来访者同学需要一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大部分人无法修理好自己的汽车一样,只靠同学自己和时间是无法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的。选择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并不意味着同学之前的努力失败了,有问题单靠自己是很难治愈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同学需要做心理咨询?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大学生涯中,凡是心理上有困扰,需要帮助、支持和指导时,都可以选择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心理咨询,主要包括下列情况:

1.环境适应问题:学校生活、学习环境问题;集体生活问题等。

2.情绪与压力问题:背井离乡之苦;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变故等。

3.人际关系问题:回避社交;人际冲突;沟通不良;嫉妒心理;恐惧心理;孤僻等。

4.人格及个人成长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自卑;虚荣等。

5.学业问题咨询:学习动机不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困难等。

6.升学与就业问题:学生能力、性格与职业兴趣心理测量;就业升学信息咨询等。

7.情感问题:单相思;一见钟情;网恋;失恋;校园同居问题等。

8.心理及行为障碍的咨询:各类神经症恢复期(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自杀等危机干预问题、人格障碍等。

本文来源: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心理中心

上一条:心理成长 家校共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三)

下一条:心理成长 家校共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