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落斯·斯卢茨基的小猫死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现在他仍会偶尔见到它。对于斯卢茨基来说,这不仅仅是幻影,小猫似乎就藏在他视线的某个角落里,如同在杂乱的日常声音里被误读的某个动作。转念间,幻影又悄悄的溜走了。当悲伤渐渐隐去,斯卢茨基这才意识到,他的昔日好友已“从当前的世界中隐退,回到与深爱之人共度的苦乐参半的回忆之中去了”。
已逝者仍在。他们活在我们的心里,也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只停留在感觉里:看到幻影、听到幻音、嗅到气味、触到物件或者感觉他们犹在。失去至亲至爱的人,人们往往会因悲伤而产生幻觉,但是,他们很少会与其他人讨论此事,因为他们担心听者会以为他们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当今社会通常将幻觉与毒品或者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知道,身体健康、头脑清醒的人也常常因压力过大而出现幻觉。
人们往往因悲伤而产生幻觉,即使故人再现眼前这样的幻觉也并不罕见。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员阿涅塔·格林比(Agneta Grimby)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80%的老年人在丧偶后的一个月内,都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幻觉,就仿佛他们还没有完全领会到那个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近1/3的人都会讲述他们与幻觉中的人对话的经历,这足以证明这种幻觉是多么的逼真。换句话说,这些幻觉不只是无关大雅的假象,他们可以唤起生者感知死者生命中最具价值的东西。
偶尔,幻觉也会令人心碎。德国研究人员在一项报告中说,2002年的一个案例中,一位中年女性的女儿过度吸食海洛因而死亡,这位母亲悲伤过度,经常会“看到”女儿,有时还会听见她喊“妈妈,妈妈,我冷。”幸好,这种令人悲痛的幻觉并不经常出现。大多数人在失去亲人后都可以从幻觉中得到些许安慰,仿佛他们又接触到了已逝之人生命里某些积极的东西。极度的悲伤可以产生愉悦的幻觉,例如感知到与去世之人共享婚姻的美好。 也有可能悲伤幻觉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人类学家曾告诉我们,不同文化里关于死亡的仪式、信仰和社会习俗是有很大不同的。但是,我们无从知晓这些不同会如何影响人们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产生的幻觉。
文中开头提到的那只小猫的主人卡落斯·斯卢茨基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跨文化研究员。他指出,在非欧洲起源的文化里,“在这里(活着)”和“在那里(死去)”之间的区别并没有定义的那么严格。因此,悲伤幻觉并非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那么令人担忧。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他讨论了一个西班牙老妇人的案例。这个妇人经常会“见到”他英年早逝的两个孩子,这是他社交生活中赖以获取安慰、并且颇具价值的一部分。其他案例研究报告中指出,在霍皮印第安人或者阿曼Mu Ghayeb人的文化里,这种幻觉被视为是令人愉悦的。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讨论此问题。
尽管在失去爱人之后,幻觉经常发生,但是,却很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们知道的也就很少。就拿“悲伤”来说,我们似乎很不愿意触及它,也不愿意在此问题上进行讨论,而更倾向去提及一些更实际的问题——“如果需要帮助,就给我打电话”,“不要再想那些事情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悲痛的时候不会产生关于死者的幻觉。对于所有的“鬼”,我们往往都会将其归为文化难题,然而实际上,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却意义深远。那个曾经深爱的人离去了,可是我们还是会下意识的将那个空位补充上,让世界恢复到我们曾经生活了很久、很久的日子里,虽然现实并不能弥补我们的爱。